欢迎访问 丹石艺术网 官网 专注艺术传承交流平台
关注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

中国焦墨画史初探(一)

时间:
2023-12-23 14:17:21
来源:

摘要:好友著名焦墨画家马培童年初跟著名学者陈传席聊起焦墨沧桑,也跟我聊起焦墨画史。笔者深知一种画的历史所涉及的不仅是用笔用墨,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政权意志以及编年、文体、断代等多种复杂问题

原创初探、丹青居士
 
前言
 
        好友著名焦墨画家马培童年初跟著名学者陈传席聊起焦墨沧桑,也跟我聊起焦墨画史。笔者深知一种画的历史所涉及的不仅是用笔用墨,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政权意志以及编年、文体、断代等多种复杂问题,不是一个人所能研究、编撰、著述完成的。笔者思虑良久,终究没有按耐住探索欲。乃动手梳理手中的典籍和笔记,开始焦墨画史寻觅之旅。在中国焦墨画发展史的探索中,笔者惊奇的发现,虽然画面造型不同,但焦墨画是唯一的以纯黑色焦墨皴擦造型,直接产生“黑白”“有无”等辩证效果的视觉艺术。道家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阴阳图,就是一幅焦墨太极图。它以极简的图形,极简的色相,表现了“有无相生”“大美无言”“大道至简”“大辩若讷”的哲学辩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焦墨画史,是一部与“道”关系密切的历史。“道可道,非常道”。探析中国焦墨画发展史,不仅是追寻先人们的伟大创造足迹,更能让我们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展中国焦墨画史的探析与研究,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马培童的黑山新岩画作品
 
焦墨
        物质论.焦墨是含水量极少的墨汁,有人说“焦墨是指含水量极少或不含水分的墨汁,即浓墨之极为焦。”学界也将其称为渴笔、枯墨、干墨,本意是指“干”、“枯”缺水之极之墨。其实焦墨首先是一种物质。如果单以“墨汁”而论,说焦墨是“不含水分的墨汁”是与“汁”背道而驰的,是不精确的。无水则必无汁,这是客观现实。不含水分的墨汁,不存在。《述古书法纂》之“邢夷始制墨”(距今3000多年)。邢夷在水中发现松炭并将其捞出,研成粉末,用粥与粉末融合在一起,然后拿起筷子蘸墨,在墙上画出一道道黑色痕迹。邢夷制墨用墨是通过松炭和“水”。今人松烟制墨虽与古法有别,但绘画时无论是谁用墨,怎么用墨都离不开水。因此说“不含水”的“墨汁是不存在的。准确的说,焦墨是指含水量极少的浓墨汁,而不是“或不含水的墨汁”。王颂余在《中国画技法素要.墨法》中说“用干笔蘸浓墨,传统叫焦墨,焦墨可以说最干的浓墨”。这种说法与“含水量极少的墨汁”基本是一致的。

马培童黑山(新岩画)人面皴法

 
焦墨为五色之首
        墨分五色,分指焦、浓、重、淡、轻五色。焦墨,又被称为枯笔、渴笔和竭墨,以色相论,就是古代所说的玄英,是纯黑。在水墨、淡彩等国画种类中,那些需要表现较强视觉冲击力和需要高度强调艺术效果的地方,使用焦墨处理。即醒目提神,又气韵生动。焦墨的色相是焦中亮、焦中润。这种“玄英”纯黑之枯焦,比浓、重、淡、轻色度更纯。故为五色之首。
 
马培童焦墨人物画,刘邦
 
焦墨是正色
        中国传统色度中,黑被称为万色之“母”,也有人将其称为万色之“王”,而将白色称为万色之母。从《老子》一书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看,“黑色”被称为万色之母,还是有出处的。古人将黑、白、赤、青、黄确定为正色,将这五种颜色排列组合而成的色度,定位“间色”。比如黼黻就是黑白相间形成的色度,称间色。笔者认为,万色之母的黑是纯黑色,当这种属于纯黑色之浓墨转化为画家干笔渴墨时,其色相仍没有改变纯黑的“焦墨”色度。因此,焦墨是正五色之一,是正色。《汉书·律历志》说“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中国古代自先秦始,皆以一种象征水德之纯黑色为正色。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皆以水德为正。历史上在社会道德层面,黑也代表正色。黑是端正之色。包文正公,黑脸端正。
 
马培童.吴哥窟与佛对话
 
焦墨的七种变化     
        有焦墨画家经过不断实践,把焦墨分为七个色度。一是墨点;二是墨线;三是墨块;四是黑灰(快速擦过的焦墨边缘之处或较薄的部分);五是灰色(焦墨枯笔中的中锋重笔效果);六是浅灰(焦墨枯笔中侧锋轻笔效果);七是中灰(在浅灰中偶尔出现的墨点或墨线,其色度介于浅灰与灰色之间)。我曾目睹枯笔渴墨之极时,画家笔下非常明显的草木态势。一种自然而然的快速勾勒皴擦之美。
 
马培童的新汉画作品
 
马培童黑山岩画作品
 
程邃焦墨山水
 
程邃焦墨画
 
焦墨画与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古代中国绘画的最主要原则之一,也是国画六法之一。对随类赋彩的解释,大多将“赋”理解为敷和施,是给画上色。如果按照这样逻辑解释。那么焦墨画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画种,又如何随着类别,按应物不同颜色的自然属性上色?显然单纯将随类赋彩定义为按应物颜色的自然属性上色,不仅背离了中国画“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以一管之笔拟太虚神境”的大自在特征。而且焦墨也不可能做到按应物的色彩自然属性赋彩。
 
        在中国画论中,“赋”最初出现在六法论里。六朝时,“赋”是来自于中国古代一种很重视文采和韵律的文体。谢赫将这种颇有“文采”“韵律”的文体,移植到六法论“赋彩”上,应该不是单纯的按事物色彩自然属性上色。六朝早期成书(比六法论早三十多年)的《文心雕龙》一书,对赋的解释“铺陈文采”“体物写志”。六法论成书晚于《文心雕龙》。我认为谢赫应该借鉴了刘勰“赋”的观点,将“铺设文采”“体物写志”之意,纳入绘画“上色”层面去理解。因此六法论的赋彩也就不是完全按照应物的色彩自然属性上色。反而是按照“体物写志”的思维赋彩。那么以焦墨赋彩,也就与“随类赋彩”不矛盾,属于“体物写志”范畴。
 
        反过来说,如果谢赫的随类赋彩的本意就是根据不同应物颜色的自然属性上色。那么焦墨画的“赋
 
马培童新岩画作品
 
马培童新岩画作品
 
张仃的焦墨山水
 
焦墨与焦墨画
        焦墨画是一种源于“五色目盲”的笔墨艺术。是画家饱蘸墨汁,不借助于水的调和作用,以枯墨皴擦创作的一种完全独特的黑白画。焦墨是一种技法、墨法。焦墨画区别于其它国画最显著的地方,就是焦墨画是画家利用焦墨的墨点、墨线、墨块、黑灰、灰色、中灰、浅灰七种变化,制造出画象的“润”来。即“焦”出“气”与“水”来。也就是要用枯笔渴墨造出“气韵生动”的视觉画面。由于焦墨不晕染,画面黑白、阴阳、有无对比非常强烈、明快,因此造成强烈的冲击效果。这一点截然不同于水墨画,水墨画依靠水破墨产生的渗化作用让画面氤氲,充满灵气。而淡彩、重彩则是或利用水破墨,或利用其它色度积染,通过调动不同的色度的变化,表现物象的色相。在焦墨画创作中,枯笔渴墨之“焦”始终是一种特别特殊的中国画技法、墨法。而润或称气韵生动,才是焦墨画中最关键的要素。润也是对焦墨法“枯笔渴墨”的最高要求。枯笔渴墨到润的境界,就使画面有了“水气”,有了气韵,有了生动。焦墨画家在创作焦墨画时,必须用“干”“枯”制造“润”“水”“气韵”。焦墨是前提,气韵生动的焦墨画是结果。二者既有区别,又辩证统一,互为因果。
 
马培童新岩画山水
 
马培童新岩画山水
 
焦墨画与五方、五行
        中国的五色又与五方、五行互相对应。也就决定了焦墨画与五方五行的对应。南方火赤,西方金白,东方木青,北方水黑,中为土黄。因为焦墨画的纯黑色与五方、五行互相关联。所以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昭示下,焦墨色是方位“北”,因此又是五行之一“水”。道文化中的“水”,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是价值观,是信仰。“水”在天为露,在地为泉,夫为不争,故无忧也。水代表湿润、柔和、寂静、静谧、淡泊、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等。所以焦墨画反应出来的民族文化上的五方五行理念,是《老子》一书中的水利万物理念。上善若水,故几于道。
 
马培童新岩画山水
 
马培童焦墨人物作品
 
焦墨画与辩证法
        中国焦墨画即是艺术,亦有辩证思想,这种辩证思维提出众多的辩证命题。焦墨色度与绢、帛、壁、陶胎、宣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暗合《道德经》中的有无、盈虚、刚柔……计白当黑、有无相生……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范畴概念。焦墨技法以其独特的笔墨观,表现微观辩证法。也表现宏观辩证法,如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干笔渴墨”却“润含春雨”恰当表现了这种宏观辩证思维。智者主张静观、沉思。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藏不露,和光同尘。焦墨画是澄怀味象、意在笔先,以其深邃的墨法、墨象和与之关联的各种哲学范畴的理念,观道,法道,媚道。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世界观、宇宙观、生命观最质朴的概括性的表现。在所有中国本土画种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用纯黑一个色度变化出的有、无(黑、白)相生的理念和方法关照世界的画,唯有焦墨画。焦墨、焦墨画是色度中典型的“一”。万色之母焦墨本身独一无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焦墨、焦墨画以一黑表现“阴阳”变化独一无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色度的演变,不单是笔墨变化。笔墨变化之外,是物质世界的变化。焦墨画这种充满“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黑白艺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传奇和厚度。
 
马培童作品(魂系敦煌)
 
马培童的作品人面皴法
 
马培童的新汉画作品
 
焦墨画与科学
       西方人标榜西方绘画,有科学精神,而中国画是一堆废纸。一些不懂中国文化的人,也跟着西方绘画论调,否定中国焦墨画的价值。有的是借机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此焦墨画大师张仃不仅文字反驳,而且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传世焦墨作品。著名学者陈传席批评某些被西方洗脑的大画家,说他们不懂中国文化是有道理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焦墨画不是家庭装饰意义上的艺术品——“常道”“常名”,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观——“常名”“常道”风马牛不相及。焦墨画本质是“非常道”“非常名”。用西方绘画的科学精神,否定焦墨画的思想性、艺术性,说明他们对中国文化本质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或故意为之。中国焦墨画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特征非常强的富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哲学范畴的艺术,从一开始的“五色目盲”,到焦墨墨法以及焦墨画,没有一点是对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的复制粘贴。自然也就不是“案城域,辩方洲、标镇阜、划浸流”(南朝.宋.王微《叙画》)那样“科学”般的图画。在指导思想上就是“写意”,就是“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夫画者圣也,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所谓“道”的哲学理念,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经典文字便是“大美无言”“大辩若讷”“大道至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古代许多先贤们对画的关照,让画家笔墨驰骋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这即是中国笔墨文化独有的大自在特征,也是中国焦墨画笔墨造型艺术所拥有的极其久远的大解放特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懂中国文化,实难理解和画好中国焦墨画。
 
马培童人物画作品
 
马培童的作品、遠古呼唤,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焦墨画的存在状态
        焦墨画究竟是指全焦墨之色造型,还是指以焦墨为主,辅以水墨、焦彩的国画造型呢?
 
        我个人认为,焦墨画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焦墨画。一种是以焦墨为主辅以少量水墨或少量焦彩的焦墨画。全焦墨画,完全是用“焦”作画,焦线、焦皴、焦擦,“焦”出润象,“焦”出气韵生动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全焦墨画。以焦墨为主,辅以焦彩点睛或少量的其它墨法,创作出的中国画,也是焦墨画。这是因为在创作焦墨画时,皴线,皴擦 ,依然依赖于干笔渴墨。只不过为了体现某种点睛之笔,使用了少量的焦彩或少量的水。但总体上是以“焦”表现物象的“润”“气韵”。笔者以为这两种画均可称为中国焦墨画。至于虽然也有焦墨技法,但主要通过水的渗化作用,制造视觉效果的国画,则不能称为焦墨画。
 
        纵观中国焦墨画史,“道”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焦墨画的历史进程之中。辩证哲学思维亦贯穿于整个焦墨画的历史发展之中。有先贤们给予中国画的大自在,就有了中国焦墨法、焦墨画的大解放。色可色,非常色,画可画,非常画。是中国焦墨画最重要的历史特征。
 
(对中国焦墨画理解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可以友好交流)
 
未完待续
 
本系列焦墨画史研究,在分析中国焦墨画发展轨迹,借鉴同行一些观点基础上,提出笔者个人对焦墨画发展轨迹与史实的再认识。非经本人许可,谢绝转载、复制粘贴传播。有意探讨焦墨画历史者,留言与我探讨焦墨画的前世今生。
 
丹青居士
 
2023.12.10
 

马培童麦积山石窟作品
 
马培童观音赐福作品
 
马培童吴哥窟作品
 
马培童焦墨画,龙年行大运
 
马培童的作品、大地富豪
 
马培童作品,云岗石窟
 
马培童作品(刻石皴)法
 
马培童的作品埃及写生
 
马培童作品、大吉祥
 
马培童作品、柬埔寨吴哥窟
 
马培童吴哥窟作品
 
马培童新汉画作品
 
马培童、母亲也是佛
 
马培童新汉画,项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