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丹石艺术网 官网 专注艺术传承交流平台
关注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

中国焦墨画史初探(二)

时间:
2024-01-10 19:48:15
来源:

摘要:在中国画史上,学者给儒家的色彩文化定义为“以色明礼的儒学”。即儒家的色彩观,是一套系统的社会伦理上的秩序类的理论。它通过对色彩正色与间色的划分,让不同的人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

本文作者丹青居士
 
马培童焦墨画传承人
 
中国焦墨画史初探(二)
 
焦墨画与儒家色彩文化
 
        在中国画史上,学者给儒家的色彩文化定义为“以色明礼的儒学”。即儒家的色彩观,是一套系统的社会伦理上的秩序类的理论。它通过对色彩正色与间色的划分,让不同的人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我认为,色彩政治化(礼制)是儒家色彩文化的核心。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时期,到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间91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焦墨色始终处在较高的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即使在今天五色观之一的纯黑色在道教、服饰、建筑、礼仪、美学、绘画…,仍然占据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地位。依然有一些探索者在焦墨绘画艺术道路上奋勇前行。
 
黑山岩画人面太阳
 
马培童黑山新岩画(人面皴)创作局部
 
(1)历史上两则儒家色彩故事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说:“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荣,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孔子徘徊而望,谓从者曰:此周所以盛也…。夫明镜可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这段历史故事记载了孔子到周王宣明政教的大堂里,观看欣赏大堂四面墙壁上,画的尧舜和桀纣的画像。尧舜面色慈善,桀纣一脸凶恶。这两幅画是周王引以为戒的画像。此外还有周公辅助周成王,手持斧扆,向南面朝拜诸侯的画。孔子徘徊来回走着,边走边看,边思索。之后对随从说,这就周朝兴盛的原因呐。画就象镜子一样,可以对照检查自己;以史为鉴,可以知道今天。
 
马培童新岩画局部
 
马培童新岩画局部
 
第二则故事,
 
        是地方诸侯齐桓公穿紫衣参加葵丘会盟,发生的“恶紫夺朱”历史事件。按周礼而言,会盟最高权力者是周天子。在《周礼》五色制度中,衣服色分正色和间色。正色是赤、黑、青、白、黄五色。其它色为间色。其中赤是天子使用的颜色,黑是诸侯使用的颜色。也就是说按制度论,齐桓公应该穿黑衣服参加葵丘会盟大会。但是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诸侯国的繁荣与强大,把天子“赤”和诸侯“黑”都没放在眼里,不仅国内紫衣泛滥,他自己也身穿紫衣(间色衣服),大摇大摆赴盟。这种以个人色彩喜好挑战周礼,挑战周天子权威和戏弄压制诸侯的做法,摆明没把周天子和其它诸侯放在眼里。但是周天子和其它诸侯,忌惮齐桓公的实力,也没有什么办法,默默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孔子对齐桓公的做法非常不满,他认为齐桓公严重侵犯了周朝社会秩序与礼制。“恶紫之夺朱也,……”是恶毒的,是不仁的。恶紫夺朱是巧取豪夺周天子权力的罪恶行为。是破坏社会秩序的罪恶行为。
 
        “观明堂”和“恶紫夺朱”的故事,说明儒家色彩观并不是画缋之色彩,而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一套礼制(制度)。我们通过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焦墨在春秋时期,是正色但不是唯一的正色;焦墨是色彩中比较尊贵的色彩,属于诸侯用的色彩;焦墨色在古代社会是吉祥的颜色。焦墨色在中国古代有着比较高的地位。
 
马培童新岩画山水
 
(2)儒家五色观的奠基人是谁
 
        孔子观明堂、恶紫夺朱说,本质上是孔子对周天子时代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护。但有人据此认为孔子的五色观,奠定了五色在中国画史中的历史地位。
 
        其实不然,中国绘画史上的五色观的奠基人是周公旦。周公旦生于公元前1071年,距今3094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距今2574年。二者相差500多年。而五色观早在在孔子出生500多年前,周公旦就已经提出。他在《周礼.考工记》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之谓之秀;……。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绘画的事,需调配五色。而五色之青象征东方,之赤象征南方,之白象征西方,之黑象征北方,之玄象征天,之黄象征地。青赤相配为文,赤白相配为章,白黑相配为黼,黑青相配为黻,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之谓之秀;……。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绘画的事,需调配五色。而五色之青象征东方,之赤象征南方,之白象征西方,之黑象征北方,之玄象征天,之黄象征地。青赤相配为文,赤白相配为章,白黑相配为黼,黑青相配为黻。五彩具备为绣。凡绘画,最后才着白色。《周礼》还说:“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意思说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的用黑色。一般官僚用苍色。老百姓只能用土黄色。
 
        周公旦所著《周礼》,首先明确了绘画之事,杂五色,分为、青赤、白、黑、玄、黄。象征东、南、西、北四方和天地。唐.孔颖达注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居五方也。”孔颖达注疏五色,唯独没提到天“玄”之色。而周礼之杂五色,如果算上“玄”就是六色。 为什么六种颜色说成“杂五色”。玄在古代是深邃,漆黑,看不透的意思。古代把这种黑称为“玄”。也有人说这种黑是黑中带赤。其实这种黑就是纯黑,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古称“玄英”的玄。在周公旦的五色中“玄”的方位属于上方(天)。古人将深邃漆黑的天视为“玄之又玄”。即使在今天站在宇宙飞船上,看宇宙,一片漆黑,深不可测。周公立“五色”说,确定了五色所代表的方位。并不包括“天”。而是东、西、南、北、中五方。周公旦立五色五方说,最主要目的是通过五色与天子、诸侯、公卿、平民的一一对照,制定出应用于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的尊卑、贵贱、高下制度。固化全社会行为规范。给社会发展带来稳定。
 
        从孔子“三恶论”来看,周公根据五色观制定的《周礼》,是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天子、诸侯……都要遵守。孔子恶紫夺朱,即是对周公旦五色观的肯定,也是深化与继承。但画缋五色及以五色观划分的政治阶层制度不是孔子的发明。中国画色彩的奠基人是周公旦。当然也有孔子的功劳。而焦墨色在今天,仍然得到画坛重视,与周公旦制定正五色制度、孔子继承传承正五色制度的历史影响有一定关系的。
 
马培童金山银泉
 
(3)计白当黑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一些研究中国画色彩的人,提供给今天的信息是,孔子的黑白论歪打正着的催生了中国焦墨画论中的“计白当黑”论。我对这一点持有不同看法。孔子在“三恶论”中对恶紫夺朱之深恶痛绝,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态度。而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则是孔子借用黑白色彩,对黑白颠倒,黑白混淆等违反周礼的行为进行批判。事实上孔子的黑白论,摆明是一种政治制度,并非是画缋中黑色、白色使用问题。所谓“歪打正着”纯属是后人臆想。客观的说“计白当黑”来源于道德经。《道德经》二十八章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也就是黑与白。历史地看,老子是图书馆馆长。一是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多年,比孔子大二十岁;二是老子知识异常丰富。孔子曾就一些懵懂的问题,求教老子。从这两点看,孔子和老子虽然属于接近同时代的大知识分子,但老子成名早于孔子二十年。况且老子在图书馆工作,有获取众多知识的天然优势。早就对“知其白,守其黑”的黑白观和阴阳变化学说,成竹在胸。他在函谷关,应关令尹之邀著《道德经》。从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开始,虽然并没有用大量篇幅,论证黑白辩证统一关系,但“知其白,守其黑”短短六个字,却包含极其丰富的哲学思辩精神。大美无言,大辩若讷,大音希声。知道光明亮堂是很显赫的色彩,应该追求。却甘当隐士,不追求物质奢华和名誉地位,愿为天下的榜样。将这种“知其白,守其黑”精神与“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关联起来看,知白守黑,就是这种大美无言精神的概括。中国焦墨画以其黑白之变,素颜形神,隐喻知白守黑。孔子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从哪个角度看,都难以说明“计白当黑”是与孔子五色观有关。
 
马培童沙漠(风凌皴)画法
 
(4)孔子水德说与焦墨画
 
        在《中国焦墨画史初探》(一)中,我曾根据古代黑色与五方五行学说,将焦墨艺术喻为是“上善若水”“故几于道”的黑白变化艺术。
 
        孔子对“水”的认识与老子的上善若水,虽有区别,但对水那种柔弱不屈的特征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孔子说:“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一是它滋养一切生物,是为有德;二是遵循自然规律,是为有义;三是善于变化,是为有道;四是遇危涧毫无畏惧,自西向东是为勇志;五是水无孔不入,是为明察有法;水有五德,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马培童作品(龙戏海陆空)
 
        “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秦文公薨于公元前700多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外加上孔子个人极其丰富的学识。据此可以判断孔子之水德论与秦文公获黑龙,得水德之瑞似有继承。孔子应该在此基础上提出水有五德之说。
 
        发展的看,孔子提出水有五德说之后900多年,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将水德精神融入国画。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而有趣灵,是以轩辕、尧、孔…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萁、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这里的“孔”即孔子。显然孔子“水有五德,遇水必观”给宗炳以启发。“仁智之乐焉”是启发后的结果。水有五德,遇水必观,成为宗炳作《画山水序》的审美源泉。孔子“君子遇水必观”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之精萃——仁智之乐。
 
徐文君的焦墨山水
 
马培童的焦墨画作品(大地富豪)
 
        焦墨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素颜大美。孔子的“遇水必观”和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质而有趣灵”“仁智之乐焉”合二而一,本身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如果再将老子“水利万物”“故几于道”与之关联在一起。则中国焦墨画以其黑白、阴阳、虚实之变,味象、观道、法道、媚道。在思想上,哲学思辨上,层次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邃。而孔子水德说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同时,同样丰富了焦墨画的文化内涵。
 
马培童作品苍龙入海
 
(5)儒家五色观与焦墨画区别
 
        中国焦墨画,由于其独特的笔墨方法和独特的内在文化表达方式。与儒家的五色伦理秩序,有一定的关联,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焦墨画,知白守黑,以神法道,以形媚道,同时也以色媚道。儒家五色观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画缋色彩。焦墨画是以宇宙观和方法论为思辨法门。五色观是以政治秩序和关于“仁”的学说为依据。
 
        焦墨画是“道”在文化方式上的色彩艺术表现形式。儒家五色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老子在《道德经》上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一种宇宙现象。历史上信奉道家黑白辩证思维的画家们,将这种宇宙观、世界观应用到焦墨画上,将黑白辩证法演绎成哲学思想修为方式。历史上焦墨画家垢道人程邃,偏爱焦墨画,以阴阳辩证思维和黑白鲜明的笔墨方法,表达大美无言、大辩若讷、大音希声的哲学理念。张仃以其精湛的黑白辩证艺术,驳斥那些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故意装懂,歪曲中国画笔墨艺术的人。历史上崇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画家们,对焦墨画都有特殊的偏爱。而儒家五色观中,黑是道德伦理中一种比较有崇高地位的色彩。代表阶级固化中的一个高端阶层。但在客观上赋予焦墨以高贵的地位,这一点助推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精神成为中国焦墨画中一种不断被继承与深化的人生境界。
 
        具体的说,焦墨画是以一焦墨之变,生黑白,理阴阳,演绎万物形神的艺术。五色观是以五色论排序,定尊卑,克己复礼的伦理学说。焦墨画是以一观察世界,五色观是以五色建立与固化社会秩序。焦墨画是水,是道,是素颜之美,是无为而无不为。五色观是差别,是高下之分,是凡事有先后的位次理念。焦墨画催生了无限的想象,五色观成为行为规范。焦墨画是哲学范畴的艺术,是思想家的艺术。五色观是统治者的艺术。政治家的手段。
 
马培童作品吴哥窟写生
 
马培童山水,深山藏古寺
 
(6)儒家文化与焦墨画传承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绘画颜料,并制作出了研磨颜料的石板和调色陶碟。也有人从甘肃彩陶画细密的网格纹和锯齿纹以及细长流畅的线条推断,当时社会已经有了类似毛笔的工具。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彩陶中的焦墨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000年的社会里。
 
        问题是焦墨焦彩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彩陶上广泛应用。但自夏商周以后数千年,始终没有焦墨艺术品存世的记录。如果没有7000多年后的考古发现,焦墨艺术品等于凭空消失了一样。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焦墨色属于庙堂之色,一直被官方定为正色。
 
        早期焦墨色被周天子和儒家纳入政治范畴,仅限于诸侯使用。可能因此抑制了焦墨艺术品几千年内在全社会传承。也有可能是王廷、诸侯的办公场所,随着社会变迁和战乱毁掉了。况且焦墨色艺术品只能由历代诸侯使用和继承。传承机会少之又少。因此考古发掘出来的机会十分渺茫,几乎成为不可能。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都是出土的文物。彩陶时代,焦墨色没有差别,使用普遍。因此我们可以在古人类居住遗址上发现画有焦墨艺术品的彩陶。上个世纪文革时期出土并被科学保存起来的汉代墓葬帛画和壁画,也是焦墨艺术品。到了六朝以后,直到明末,几乎没有焦墨艺术品流传。具体是什么情况,我在以后的著述中,会涉及到。
 
(对中国焦墨画理解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可以友好交流)
 
未完待续
 
        本系列焦墨画史研究,在分析中国焦墨画发展轨迹,借鉴同行一些观点基础上,提出笔者个人对焦墨画发展轨迹与史实的再认识。非经本人许可,谢绝非法转载、复制粘贴传播。有意探讨焦墨画历史者,留言与我探讨焦墨画的前世今生。
 
丹青居士
2023.12.28
 
把焦墨画传承下去
 
马培童作品魂系英雄山
 
马培童作品,我家后院
 
马培童黑山新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