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丹石艺术网 官网 专注艺术传承交流平台
关注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

王士生“情系造化谱新篇”作品欣赏

时间:
2019-12-19 21:51:09
来源:

摘要:王士生,字涵石,1947年生。幼承家学习画,天津工笔画家郭鸿勋先生入室弟子。后得孙其峰、溥佐、穆仲芹等诸多名师授业。毕业于中国书画函大南开大学分院,曾进修于中央工艺美院。扎实的绘画基础,结合写生采风创


G89A9304.JPG

王士生,字涵石,1947年生。幼承家学习画,天津工笔画家郭鸿勋先生入室弟子。后得孙其峰、溥佐、穆仲芹等诸多名师授业。毕业于中国书画函大南开大学分院,曾进修于中央工艺美院。

扎实的绘画基础,结合写生采风创作出以《雪翅》《田园晨曲》等几十件作品在文化部、中美协及国内外大展获大奖。《欢乐锣鼓》获全国金奖后被中国十大期刊《艺术》选作封面。《雪羽晓风》被收入文化部《全国第十三届群英奖获奖作品集》。《名声高远》《欢乐锣鼓》等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G89A9341.JPG

美、英、德、法等十几个国家大使和友好代表团多次临家访问、交流、收藏。浙江美术馆、韩中友协、泰中友协等亦有收藏。曾于天津、山东、河北等地举办展览。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礼特供艺术家、中国文艺特供成就艺术家、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北京鸿兴书画院院长、天津美协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清区美协原副主席、运河书画院院长、兰亭书画院副院长、瑞江书画院顾问、河南省大华书画院顾问。

b8d7f5fab156c2c6dda3c826032f2e9.jpg

为画集作序

文/何俊田

 

大凡从一艺而有成者,必有苦心孤诣、专迷于一、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之志。若朝三暮四、浅尝辄止、急于求名、心浮气躁、断难有大成之绩。是故,世人学一艺者众,而精一艺者寡。我引为道友的王士生先生,便是一位深明此理、专注于画艺的有成之士。

嗟呼!叹当今世人,虽多有书画之雅好,却每每不以作品之高下为取,竟以在书美协任职之高低为据,乃至诸多造诣弥深的书画大家,因不谙自我吹嘘或未任名不副实之职而湮没,想来痛哉也夫!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就士生画作而论,并未因酒香巷深而致冷落,但斯人斯画,应该说远在世人认可度之上!

我曾有幸拜读士生先生所作长卷《百鸡图》,那酣畅精微的画卷,百鸡百态、栩栩如生。其造型之俊美、用笔之洗练、设色之艳雅、构图之巧丽,实实令人玩味不尽。此次付梓的《王士生画集·陶瓷篇》,收录了六十余幅新作。或画于瓷瓶、卷筒,或画于瓷板、瓷盘;或以花鸟成态,或以山水成景,可谓无一不精,无一不妙,加之瓷都景德镇的烧瓷工艺精良,更显两艺相映成辉,璧合为珍。

作为士生先生的老友,我衷心希望他在望稀之年,再接再励,使其画作更广泛地传留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乃至四海五洲。

写于善德草堂

二零一五年八月

百鸡图.jpg

情系造化谱新曲

——读王士生先生画作有感

文/张珉

金秋送爽,黍稷飘香。在这金色的季节里,正是农民收获的好时光。此刻,浏览王士生先生即将付梓的画作,亦在收获,收获王先生笔耕多年来的硕果,分享他收获的快乐。一帧帧情深意浓,清新活脱的画面似阵阵带着泥土芳香的春风扑面而来,沁人肺腑。此时让人想到当今画坛繁荣背后的浮躁之风。一些眼光短浅者热衷于“包装”、“炒作”,无暇问津艺术,被金钱牵住了鼻子不能自拔。自然众多眼界开阔者,心沉艺海,笔耕不辍,视艺术为生命。终有艺术硕果回报。王士生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王士生先生出身于朴厚的农村文化世家。对文化艺术从孩提时代便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和乡音同步建构了他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加之他的聪慧和对艺术的执着,让艺术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机遇没有安排他进科班深造机会,但他早年凭着对艺术渴求的决心、恒心、苦心(曾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下卫百里求艺)得名师孙其峰、溥佐等大家的指授。尤其拜著名花鸟画家郭鸿勋先生为师,得其真传。学画理,习画法,获取一条正确的艺术道路,对先生的教诲始终铭记于心,治艺先做人、画品即人品,人品不高,艺品难高。

2.JPG

        观王士生先生的画作,犹如漫步于乡里,浓郁的乡情不时敲击人的心扉。王先生长期生活在京杭大运河畔,居于斯,行于斯,作于斯,对运河两岸大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地亦无私地给他以元气。他笔下的花草树木充满勃勃生机,喷芳吐艳,鸟儿或翔或歌栩栩如生。尤其他画的大公鸡、老母鸡、小雏鸡,个个鲜活富于生命。如他的画《家园》一画,所画的五只鸡,有立,有卧,有的在觅食,有的似在窃窃私语,而那只头戴大红冠回眸张望的大公鸡似乎在为全家站岗放哨守卫家园。表面上看作者画了五只鸡,细看,实则他在这里揭示了人生乃至动物世界的生存哲理。王先生如何把鸡画的如此生动感人。“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他脚下的大地,和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表面上平淡无奇,但就在这司空见惯平凡而又平凡的景观中,他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美”,捕捉到“美”。这当中最让他动心的是他饲养的鸡,和他在与鸡朝夕相处中生发的“爱”及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有了对鸡生活习性的长期入微的观察和对鸡生理结构的细心研究,以及对鸡与鸡,鸡与人之间在情上的互动的感悟等等,有了这些,才有了形神兼备的表现。正像唐代画家张 璪 所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为艺术家提供了吮吸不尽的艺术源泉,尽管这源泉仅仅是景观的自然之象,但它已激活了艺术家的灵感。遂经过艺术家的取舍、提纯、再造建构成自己的心象,再通过相应的娴熟的表现手段表现出来,新的艺术生命便诞生了。多年来,王先生就是沿着这样的创作道路不断前行。

G89A9319.JPG

       画家在创作题材上一般都有自己的偏爱和尤擅。如徐悲鸿擅画马,齐白石擅画虾,黄胄擅画驴等。徐钟爱马,马之肢体健壮,行走如飞,龙马精神;齐对海虾,河虾都有过入微的观察,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化为自己心中之虾,并探索到最佳笔墨表现技巧;黄在新疆曾与驴有过零距离接触,画过很多速写,表现毛驴,得心应手。他画毛驴也是为了锤炼笔墨功夫。王士生先生偏爱画鸡,也有他的因由。他认为鸡谐音吉,给人带来吉祥。长得也叫人喜欢。母鸡(柴鸡)朴实、敦厚,还能给人以实惠。大公鸡挺胸抬头,气宇轩昂,看着它人也会精神十分。小雏鸡有孩子般的天真令人爱慕。尤其鸡的品德高尚。古时称鸡为“德禽”。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韩诗外传》曾云:“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食相乎,仁也;守夜不失,信也”。王先生以鸡为友。每年春季他总要买上几只小鸡带回家。放到地上或桌上,看它走跑的样子,分享他们之间戏耍的情趣。养大了,老了……他从不忍心杀掉,食其美味,而是送给别人。他和鸡成了好友,鸡也成了他忠实的模特,王先生画鸡经常选取不易表现的正面和后面去画,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G89A9322.JPG

       画为心迹,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画作。画是作者用感情浇灌的艺术之花,作者感情注入作品的多寡与作品的优劣成正比。王士生先生作画一般都是有感而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在笔先,情贯始终。这里他虽然画的是鸡,细细品味其中总有浓浓的人情味。观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比如他画的题为“教子图”的画,画中一只大公鸡捉到一美味蝗虫,它并没吞下肚中,而是口衔蝗虫前来喂自己的孩子小鸡,一只老母鸡妈妈在一旁看着会心的笑了。这时我们不难想到人世间父母对儿女的爱何尝不是如此呢。还有“惠风和畅”多像人的大家庭团聚一堂。右边老姐俩正在叙谈家事,一群孩子沐浴在母爱中,其中一只爬上妈妈的后背,似欲下又有些胆怯。爸爸居中举目四望,守卫着这个家。这是一个多么让人羡慕的和睦之家啊。

G89A9323.JPG

       在表现技巧上,王先生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师古而不泥,师先人之意,而不是其迹。另辟蹊径,自出手眼。重骨法用笔。认为线描是工笔画之骨,做到畅而不滑,留而不滞,如折钗骨,富于弹性。骨法功夫是自己毕生都要做的功课,永无止境。设色基本是用谢赫的“随类赋彩”法。艳而不火,重处不浊,淡处不飘,润泽华滋。

      王士生先生把自己的艺术之根已深深地扎在大运河畔的沃土之中。愿他的艺术创作如运河之水长流,河畔之花常新。有更多佳作问世,为世人释放馨香。

2011年于锄禾斋

丨王士生作品欣赏

 

1.JPG

 

4.JPG

 

3.JPG

 

G89A9316.JPG

 

G89A9317.JPG

 

G89A9320.JPG

 

G89A9321.JPG

 

G89A9324.JPG

 

G89A9325.JPG

 

G89A9326.JPG

 

G89A9327.JPG

 

G89A9328.JPG

 

G89A9329.JPG

 

G89A9330.JPG

 

G89A9331.JPG

 

G89A9332.JPG

 

G89A9333.JPG

截图1576454611.png截图1576454634.png截图1576454678.png截图1576454705.png截图1576454655.png截图1576454758.png截图1576454781.png截图1576454810.png截图1576454833.png截图1576454728.png截图1576454883.png截图1576454911.png截图1576454955.png截图1576454995.png截图1576454864.png截图1576455021.png

丨王士生画瓷精品欣赏

 

瓷器篇宣传册01-01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1-01.jpg

 

瓷器篇宣传册02-01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2-01.jpg

 

瓷器篇宣传册02-02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2-02.jpg

 

瓷器篇宣传册03-01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3-01.jpg

 

瓷器篇宣传册04-01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4-01.jpg

 

瓷器篇宣传册05-01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5-01.jpg

 

瓷器篇宣传册05-02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5-02.jpg

 

瓷器篇宣传册06-01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6-01.jpg

 

瓷器篇宣传册07-01 - 副本.jpg

瓷器篇宣传册07-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