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丹石艺术网 官网 专注艺术传承交流平台
关注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

他曾获中国书法最高奖,于近日逝世!

时间:
2020-09-17 21:26:28
来源:

摘要:2020年8月26日当代文化学者著名书画家、书法理论家陈方既先生在武汉辞世享年99岁陈方既(1921—2020)1921年9月30日出生,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2020年8月26日

当代文化学者

著名书画家、书法理论家

陈方既先生在武汉辞世

享年99岁

 

陈方既

(1921—2020)

1921年9月30日出生,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报》编辑部主任、顾问。长期从事美术、书法创作及理论研究工作,曾获第一、二、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2013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主要著作有《书法艺术论》《中国书法精神》《书法美辨析》《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书理思辨》《书理再思辨》等。其中《书理思辨》获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著作类)特等奖。

陈老生前留下遗嘱

“我去世后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

 

陈方既先生遗嘱

陈方既早先沉醉于美术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走上了思考书学问题的道路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连续三届获得中国

书法艺术最高奖

——兰亭奖理论奖

 

陈方既书法

什么是好的书法艺术?

■陈方既

究竟什么是好的书法艺术?不加思索,只凭感觉,似乎很容易回答。即使在说不清道理时,你也可以说:“反正我喜欢这一件,不喜欢那一样”,也不一定就是错了。但是,请说出一定的道理来,恐怕就有点麻烦了。是完全不懂得书之好坏么?不是。能完全把道理弄清楚么?也不见得。

 

陈方既书法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是书者根本不识书之好坏,而是没有认真注意自己平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针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书法进行评骘?一个学仿不久的小孩子,居然能将笔执得端正,字结得平稳,连笔画形势与帖本比较,也似八九不离十。你就会说“好!”“要得”;如果一个人已写了20 年的字,仍只能按照帖本一笔一画地写,虽然写得几乎和帖本个模样,但你仍觉得呆板,仅靠做作成字,全无生动的书写之意,你就会觉得此人还不知书味。另外一个人,他的用笔并不死板,笔画也熟稔,却表现不出出自灵性、化自传统的韵味……还有的作品,确实笔笔出自传统,用笔结体都可见深厚的工力,可就是让人感到只是笔下工夫下得多,却缺少一种高雅的精神气格……

这样就使人难以简单表述什么叫好的书法,什么不是了。

 

陈方既书法

其实,这并非人们不识书之好丑,而是对复杂的书法美的表现,不能笼统地据一种情况,以一个标准概括。笼统的标准,可以用来检验这里,不一定就能检验那里。孙过庭有关于学书的三段论,认为初学之人,能达到“平正”,就有美;掌握了“平正”的只讲“平正”,就失去审美意义与效果;这时就要寻求“险绝”;寻求“险绝”就又是一种审美境界。正如书者讲“无法之法”“不工之工”一样,它们是“有法”、“工谨”之美之上的又一种境界。但是能不能说只有“险绝”、“不工之工”、“无法之法”,才是书法美的最高标准?绝对不是。因为如果事情都是这样,所有学书的人,人们的书法面目都是“险绝”、都是“不工之工”、“无法之法”,就会像当前出现的“流行书风”一样,成为一种模式了。好的书法,就决不是模式的书法。这样,似乎问题又来了:书法没有绝对的审美样式的规定性?

不是“似乎”,事理就是这样。如前所说,五六岁的孩子,能随手将字结构得平平正正,众人就会赞美;然而一个人写了一辈子,也只能平平正正,就不具有审美意义与价值了。但是当许许多多书法都以为“险绝”才是书法唯一的高境界,都在寻求“险绝”,而这位书家偏逆时潮而行,秉性而书,独具自我的平正,却也是卓越之家。

 

陈方既书法

而当许许多多好书家都将心力用于“平正”、“险绝”的讲求时,有人发现,书法形象更具有如人体生命,达性通变,其常不主。并竭尽心力做了卓有效果的追求,这种书法就成了更有精神内涵的书法。

在苏轼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以后,书写技法(包括工具器材的性能)进一步调动起来。再往后,书法不仅追求有生命活力,更讲起精神气格来。好字,不仅仅有精熟的技能,能创造出有生命意味的形象,而且那点画形姿自然成体,将主体的精神气格展露出来。这时候,人们不只是从技能工夫上论书之好坏,也不是只是从是否显示出生命意味论书之好坏,而且确实从书中感受到时代的高雅的精神气格了。是书法的实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推动了技法的运用,让人认识到什么是好的书法。

 

陈方既书法

这说明:随着人们用于书法创造的主体的技能工力、精神修养越来越讲求,人们对好的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讲求、越深刻。看看现代人要求于书的,比之魏晋南北朝时,就大大发展了。比如南朝人流行的两个审美概念:“功夫”与“天然”、“功夫”变了说法,“天然”则完全不讲了。但是,作为保证这种美的创造最基本的东西,却仍然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对书法艺术的赞美,也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赞美。以上所举的那许多书法美的讲求,都不过是力量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书法条件下的“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具体表现。

 

陈方既书法

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一是让我们知道:学习书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审美效果的追求。不从这个实际出发,不可能有扎扎实实的进步;二是书法的一切美的表现,都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借书法艺术创造的实际展示的。没有这种力量的展示,就不会有美的书法。抓住这一根本,许多枝枝节节的问题:如“流行书风”究竟好不好?“写经”和古代民间书法学不学得?当前最时兴什么书风?我的书路该怎么走?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了。

 

陈方既书法

陈方既治学箴言

书学研究中,不能搞形而上学,不能凭狭隘经验想事,要好好研究古人那些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是针对什么情况说的?讲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在哪儿?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但不能被现象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正确的理论指导十分需要。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论要有正确的理解,万不可大而化之,把正确的理论当简单公式乱套。文字的创造是现实的反映;书写的运笔结体规律也是现实的反映,但二者反映现实的层面、方式、效果却大有不同。有的反映的是形、质,有的反映的只是规律,必须将二者区别开。可是有的理论家就是做不到这一点,只从现象看问题,或者头发胡子一把抓。“道理”讲了许多,就是经不起实践检验。

陈方既60岁离休之后

以壮士断臂的气概

放弃自己钟爱的版画和美术理论

而专注于书学理论研究

长达30多个春秋

有位记者采访陈老后感慨地写道:

“在当代书法界,

八十多岁仍然坚持理论思考,

且不断有新著问世者,

唯方既先生一人而已。”

陈老坚持伏案写作

年轻的记者和书家给他写信

他也会亲手回信

 

 

陈方既手迹

 

陈方既手迹

陈方既沉潜书理

执著于书法理论的研究和思考

先后出版了《书法艺术论》

《美·艺术美·书法艺术美》

《书法技法意识》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

《中国书法精神》《书法美辨析》

《书理思辨》《陈方既论书法》(四卷本)

《古代书论选释》等书学理论著作

在书法专业报刊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

形成了完整的书学理论体系

 

 

 

 

音容犹在,精神永存

先生一路走好

我辈致敬致哀!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